为配合咱们新郑网第一期公益活动:爱,在行动——走进爱心托老院的进行。新郑网小编先行走访了爱心托老院。我们一起来了解下这个民营的咱身边的爱心托老院。
偶然看到形单影只的老人走在街头,萌发开办托老院的念头 2004年春季,胡院长看到街上老人孤单一人,无人照料,很是凄凉,感觉社会老年人需要被照顾,从而萌生办托老院的想法,回家便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丈夫和家人。但家里人比较反对,毕竟办托老院不是件简单的事情,当时家里反对的声音较大,但最终经过再三的沟通,还是决定2004年7月份开始筹办,走出艰难第一步。 耗尽家底、负债累累——托老院踉跄起步 2004年,在家庭困难,丈夫身体欠佳加之社会上闲言碎语的压力中,依然下定决心,要办托老院。在车站社区租了个院子,刚开始没有暖气,解决老年人取暖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。于是从朋友那东拼西凑,买了煤球、炉灶等设备,因为这些负债累累。在最困难时,一方面资金不足,另一方方面政府也没有相关政策支持,社会对托老这种方式也不太认可,老年人在心理上还接受不了。04年这一年度总计受托老人四位,很不景气。 历经3次搬迁 从2004年开始,夫妻二人,操持托老院日常事务,2006年至2007年春,因房租涨价等各种客观原因,将托老院搬往南关桥下托老院,当时夫妻两还带着一个十二岁的孩子,三个人起居也在托老院,当和小编聊到这里的这些的时候不禁欣慰的说“孩子很懂事,看父母很辛苦,星期天不出去玩,也来帮忙。” 2008年秋,托老院收容了一名患老年痴呆症的老人,当时由于经验不足,没能照顾好老人,老人身上出现了褥疮。因为没有护理经验,最后去了医院,住院期间为老爷子端屎倒尿,尽心尽力,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精心照料,老人的家属深受感动,对我们的托老院的工作非常认同,随之社会上也慢慢接受托老这件事情。 2009年搬迁至南关桥下南街村纸厂宿舍后办公楼。当时条件依然非常简陋,而此时社会开始一步步接受这种托老模式,托老人院从原来的4、5名老人增加到20多名。在这期间房子一直是租用的,很不方便,经常会因为一些原因要搬迁,于是就萌生了自己租地建房的念头。2010年初,在西关周庄租到合适场地,开始筹建自己的托老院。当时资金不足,东挪西凑,最后在政府的扶持和各方的帮助下,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场地,条件设备也渐渐好起来。 苦尽甘来,托老院走上正规化专业化 2010年最值得高兴的事是在民政局帮助下拿到了国家认可资格证,被国家承认为民办企业,托老院开始一步步走入正轨。同时,民政部门还帮助我们对工作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。2011年我们开始雇佣有专业资格证的护工,托老院走入正规化、专业化的托老民办机构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