耕地零星分散、土地产出率低、产业发展难度大、基础设施落后……多年来,对于新郑市观音寺镇的石固堆村的村民们来说,“贫穷”就像个烙印深深刻在心上,“脱贫难”成为每个人夜里辗转反侧的心病。直到新郑市观音寺司法所所长刘爱国担任第一书记后,这一切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,“烙印”也逐渐消失……


第一书记“刘三多”

       在刘爱国不足五平米的办公室里,陈设一目了然:一张写字台——案上摆放着一堆药品和几瓶糖水,一台电脑,一个档案柜。这些简单的办公用具近乎占据了他的整个空间,柜子里密密麻麻的档案是他两年来心血付出的见证。同事常笑称他为“刘三多”,说他档案多、糖水多、药多。

       刘爱国说,因为低血糖的缘故,他的身边不能离了糖水,要随时应对低血糖等突发状况。2017年6月的一天,刘爱国开完会下楼梯的时候,忽然感到一阵眩晕,直直从楼梯上摔下来,突然的跌落吓坏了身边的同事,他们立马喊上了几个帮手将刘爱国送去了医院。“那次医生没少骂我,说心脑血管过窄,再加上低血糖,还这么折腾自己的身体的人,我是他见过的第一个。”刘爱国笑着说。
       从那以后,刘爱国的钥匙扣上多了一个小圆柱状的东西。“这是我的小药瓶,里面放着1粒胶囊和13粒速效救心丸,便于携带,也好在发病的时候有个急救措施。人要是把药放兜里可能会忘带,但是放在钥匙扣上,钥匙总不会忘带吧?”


挖出穷根子 开出妙方子

       2015年,河南沣都有限公司与石固堆村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租凭合同,整个村都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,日前村民们已经分房完毕,安置房就在镇区。“住房问题解决了,那工作问题怎么办呢?”刘爱国明白,坐吃山空固然不是长久生存的办法,对于劳动力就业这方面,他下了不少心思。

       村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,不再“靠天吃饭”,用工方面虽然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,但仍旧是杯水车薪。于是,刘爱国协调河南丰都农业公司,就近解决用工难题,并且和企业达成协议,随着企业的发展,用工增加后,优先安置石固堆村村民,并实现班车接送,方便入住社区的村民到企业务工。稳定的新工作、坚固的新房子再加上村里的补贴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福利,石固堆村的村民也算是将“穷根子”连根带梢地拔了出来,日益幸福的生活让石固堆村看到了全村脱贫并不再返贫的曙光。
       对于原村庄土地,刘爱国和村干部商量后决定发展集体经济,以村委的名义,将原村庄占地的460亩土地一齐打包流转给河南沣都农业公司,每年可收入27万元。“有了这些收入,村里的各项开支也好进行,连安置小区里的物业费也有着落了!”刘爱国说。


为父老乡亲绘就一张发展蓝图

       驻村以前,身在司法行政工作一线的刘爱国对产业如何发展方面还是个“门外汉”。现在踏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、山上的沟沟坎坎,刘爱国把全部经历都用在学习借鉴其他脱贫村的成功经验,想着如何为石固堆村的父老乡亲们开辟一条致富路。

       “我们这里还准备搞个新型生态农业,就是造些鱼菜共生大棚,践行养鱼不换水、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循环理念。”刘爱国说,真正实现生产绿色环保的有机食品,不仅能对外销售获取利润,对内村民们不用出远门也可以吃到有机食物,享受绿色的每一餐。
       另外,因石固堆村地广人稀,并且处于山区。刘爱国说,在未来发展中会加大山体绿化的修复力度,并对山地部分种植彩叶树种等,并且借着地理优势建设新型民俗文化体验中心,保护弘扬传统文化。“其实我想的很简单,怎么样做对村民好,就是我努力的方向。”刘爱国说,未来还将计划建设农耕工具博物馆和青少年农事体验中心,让更多久居城市的人们了解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农耕文化。


       特色农业产业和绿色生态景观交相辉映、融合发展,刘爱国为石固堆村构筑了“诗与远方”。在未来的规划中,他踌躇满志,必将为石固堆村谱写“精准扶贫圆梦小康”的大美诗篇。
来源:新郑新闻

分享到 :

截至2022年1月,注册用户289071人...

返回顶部